院长信箱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动态
学院新闻

【预告】北京科技大学计通学院首届青年教师学术论坛将于4月7-8日举行

来源:  日期:2023-03-29  点击量:

论坛简介:

“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学术论坛”,旨在增进计通学院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跨学科跨领域学术研究和校内外产学研合作,建设协作创新的学术、研究、产业新生态。

第一届论坛将于2023年4月7~8日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交叉融合,争创一流,加强有组织科研”。针对国家建设高水平研究大学的思路,本次论坛一是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发展要求,推动学科发展与重大基础科技设施建设的深度融合,开展应用性基础研究。二是面向高精尖产业需求,进一步聚焦重点研究方向和关键底层技术,将信息学科建设深度融入国家新时代发展格局,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三是紧抓“一线”主阵地,按照“强特色、促交叉、提能力”的思路,强化有组织科研导向,培育良好创新生态,在建设一流学科的道路上阔步前进。论坛将展示计通学院青年教师最新学术和技术成果。

诚邀您拨冗参加本次论坛(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信息),与计通学院教师交流,探讨合作方向。

f366a70aa744b90de234b55bc89f93a3.jpg

会议信息:

会 议 时 间: 2023年4月7日-8日

会 议 地 点: 北京市中家鑫园温泉酒店

会议议程:

78ec9cc6818d2b5072cd62503dfc44dd.jpg

报告嘉宾:

陈健生,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鲁棒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方法,包括鲁棒的图像识别与目标检测、三维场景与人体姿态重建、图像与视频的语义理解等。作为负责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创新特区,北京高校英才计划在内的科研项目十余项。在包括TPAMI、Nature Communications、CVPR、ICCV在内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总被引2000余次。曾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课程的课程负责人。

汪红兵,教授,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信息基础科学系主任,从事复杂工业机器视觉系统、复杂工业生产调度等关键技术及其在冶金流程工程中应用研究,在熔融金属物流跟踪和智能化调度、复杂工业机器视觉系统等方面实施了多项应用,参加了学校的金属冶炼重大事故防控技术支撑基地申请和建设工作,在行业期刊上发表数十篇论文,获得专利7项。目前兼任:中国金属学会冶金流程工程学分会副秘书长、中国金属学会智能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

王龙,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硕士、香港城市大学博士,现为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数据挖掘以及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应用的研究工作,目前共发表SCI期刊论文60余篇(一作/通讯30余篇),包含3篇ESI高被引论文,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计划”和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现担任SCI期刊《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的客座编委以及《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的青年编委,并受邀担任IEEE I&CPS Asia 2021和2022,WAC 2021的PC Member,现为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专委会执行委员。

支瑞聪,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情感分析、人工智能及交叉领域创新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防科技创新项目、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等十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八十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2项,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2项。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等奖项。

钱馨园,博士毕业于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计算机专业,期间曾赴意大利FBK研究所交流。博士后就职于新加坡国立大学,2022年初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做助理研究员,于2022年10月加入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为语音信号处理,多模态人机交互。已在国际顶级会议及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如ICASSP, INTERSPEECH, TMM, TASLP等,获得2021年COCOSDA最佳论文奖。

何啸,2012年获得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理学博士学位;2015年至2016年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模型转换、双向变换、领域语言、代码生成、软件测试、形式化方法。在围绕程序语言的研究中,曾在国际上提出了首个无歧义的双向图变换语言XMU,相关工作发表在FSE、IST和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上;作为最早从事智能法律合约描述语言研究的先行者之一,提出了SpeSC语言成为后续相关研究的基准。担任第10届国际双向变换研讨会主席,多次担任ChinaSoft分论坛联合主席。发表在MODESL'22上的论文获得大会最佳论文和ACM Distinguished Paper Award。

霍佳皓,2019年1月获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期间一直密切跟踪数据中心短距光互联理论与技术的国际研究前沿,重点在光互联系统损伤模型、多维系统结构优化和高性能信号处理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获批第七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已完成和正在承担/参与的国家和省部级等纵向项目13项、其中作为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负责人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广东省青年基金1项,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预研项目等横向项目7项,形成国家发明专利5件,其中国际专利PCT 1件,。在国际和国内权威光通信会议上做特邀报告4次。在Optics Express,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中国科学等光学顶级期刊在内的国内外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63篇。

许海涛,教授,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现任职于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先后荣获2015年北京科技大学“优秀博士后”称号、2016年海西州科技进步一等奖、2022年青海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无人系统、空天通信等方面研究,主持或参与信息领域重要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SCI 检索约50余篇,中科院一、二区论文30余篇),授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

孙奇福,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2005与200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取得工学学士(甲等荣誉)及哲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信息理论与网络编码相关研究,已在Proc. IEEE、IEEE信息论汇刊(TIT)等权威期刊发表进4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华为技术开发项目2项。在2018年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学术年会上,获颁“青年新星奖”并做大会报告。曾获2017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在编码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为相关技术在华为产品线的落地提供了重要贡献,为华为中央研究院相关研究创新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陈宏尧,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微波光子、可见光通信。近三年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SCI/EI论文7 篇;申请/授权发明、实用新型专利9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2项,主持校青年教师学科交叉项目1项;指导“互联网+”、“挑战杯”“ICAN”等科技竞赛斩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8项,并获得北京市“互联网+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何杰,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物联网领域的超宽带定位、工业无线网络通信协议、智能感知与模型加速研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行业协会科技奖2项。近年来,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材料基因工程数据汇交与管理服务技术平台”项目,开展了材料数据库领域易用性研究,在Nature子刊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Scientific Data上发表论文2篇。

殷君君,特聘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极化雷达应用基础理论。近年来,在物理散射机制、图像分割、目标分类以及目标检测等方面,在IEEE Trans. Geosci. Remote Sens., IEEE JSTARS, IEEE Geosci. Remote Sens. Lett. 等国际杂志和IEEE Radar Conf., IGARSS等国际会议,以及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2部、英文合著1部。获得2016年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以及国际友人奖,获得2017 ICSANE 青年科学家奖,获得2020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奖1项,获得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担任IEEE TGRS副主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2项、优青项目1项,以及其他项目等20余项。

肖若秀,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图像处理以及计算机辅助诊疗。2014年于北京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清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16年进入北科大工作,期间到斯坦福大学进行访问研究。在TMI、TII和MICCAI等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一作/通信论文24篇。主编学术著作1部,参译医学著作1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5项,已授权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项目,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

胡天宇,于2015年和2020年分别从山东大学和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最优化与认知决策、计算机仿真与小样本学习。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博士后科学基金、科技部人工智能2030重大项目子课题、国防基础加强等项目。在包括IEEE TNNLS、TIE、TII等信息领域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入选2021年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所提出的基于泛函网络的非参数估计方法已在广东电网、广州电网等电力调度中心应用。

陈红松,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美国IEEE会员。主要从事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创新研究与工程应用。包括但不限于可信隐私计算与内生安全、网络安全流量检测与隐蔽通信、网络安全漏洞挖掘与加固、云-边-端融合的区块链安全应用等新型信息安全共性理论和关键技术,并在大规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物联网跨域安全、云-边-端协同的异构网络安全、人工智能攻防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网络空间大规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态势感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网络空间安全领域教材及专著6部,担任国际著名期刊IEEE Network、Computers and Security、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 and Service Management、IET Information Security等评审专家,信息网络安全期刊编委。

参会须知:

非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参会人员请于2023年4月3日18:00前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相关信息。

aed2ed957cc52598ff2077dc532cb00a.png

联系方式:

联  系  人:金    田

联系电话:010-62332871

电子邮件:jintian@ustb.edu.cn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北京科技大学 100083

  • 计通NEWS
  • 索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