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名称】
人工智能与三维可视化
【团队方向】
人工智能与人工生命、计算机视觉、自然人机交互、三维可视化技术、虚拟现实
【团队简介】
人工智能与三维可视化实验室,成立于2004年,目前有教师3人(其中教授1人,讲师2人),在读研究生28人(博士8人,硕士20人)。
团队致力于人工智能、人工生命、自然人机交互、三维可视化等领域内的研究。
近年来,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部级及横向企业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150余篇被SCI和EI收录),发明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团队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美国里海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新加波南洋理工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中科院软件所、北京邮电大学等诸多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团队成员】
班晓娟,现为现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导,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担任北京市第十一次和第十二次党代会党代表,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及智慧医疗专委会主任,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专委会常务委员,计算机图形学与辅助设计及理论计算机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与三维可视化,主持十三五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总装备部探索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在科学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等出版专著3部,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译著1部。国家发明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在《软件学报》、《计算机学报》、《自动化学报》、《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Journal of Visualization》、《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等中英文著名期刊和EG、CDC、IFAC、IEEE-FUZZ等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与相关学术论文300余篇。被SCI和EI收录15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或教学奖励三项。
王笑琨,现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讲师,2017年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7~2018年在北京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三维可视化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及会议发表SCI和EI检索论文20余篇。现为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IEEE access等期刊审稿人。
姚超,现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讲师。主要科研方向包括图像/视频处理,计算机视觉等。2016年在北京交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4~2015年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交流访问,2016~2018年在北京邮电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IEEE Member、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长期担任IEEE Trans. on Image Processing、IEEE Trans. on Multimedia、IEEE Trans. on CSVT等期刊的审稿人,2017年荣获北京市图像图形学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近年来在IEEE Trans. on Multimedia、IEEE Trans. on CSVT、IEEE Trans. on Broadcasting等期刊以及各类会议上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突出成果】
1. 基于物理的流体三维真实感模拟及可视化
已完成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科研课题,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提出可交互的非均质流体动画三维建模,面向多相流场景的交互现象模拟,基于数据驱动的流体模拟等方面的研究方法。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及会议,部分创新成果展示如下:
2. 面向高通量材料试验的大数据采集与加工技术
目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材料基因工程专用数据库和材料大数据技术”项目中“高通量材料实验大数据采集与加工技术”课题的研究。提出面向大尺寸显微组织图像的快速采集和拼接技术、面向材料显微组织系列截面图像的传播分割算法及分割模型、基于回溯标记的三维重构及表征方法等,并开发相应图像拼接和图像分割软件。相关成果已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部分创新成果如下:
3. 多模态自然人机交互
已完成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目前参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云端融合的自然交互设备和工具 ”项目中“云端融合的交互意图理解核心算法”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基于语法特征建模的人体动作识别,基于段式DCGAN的低遮挡物体识别,基于改进DTW的实时动态手势识别等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和相关会议,部分成果展示如下: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班晓娟
Email:banxj@ustb.edu.cn